“40年40本书”:这是一份影响了无数国人精神成人的书单
2018-09-26 13:30:35
  • 0
  • 0
  • 34

转自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

大民大国,1978-2018。我们选出了40年影响中国的40本书。40本好书。40本今日依然值得阅读的书。40本今日依然需要阅读的书。昨日,我们在北京77剧场举办了“40年40本书”的揭晓典礼——现场计票、公布了“40年40本书“最终书目。

40本书,也许半年就读完了,但这40年,评委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说,却是他这一代知识人,生命中最好的,最有意义的年华,也是一生血泪的凝结。

读书和血泪,本来是不应该并置的两个词,但在40本好书揭晓的现场,一路上汪洋恣肆嘻笑怒骂的任剑涛,突然说出血泪二字的时候,却一点也不违和。家国天下,这不过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的传统,在这一代人身上的延续。我们以“大民大国”形容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希望以40本好书来概括40年的精神潮流,呈现国家与私人生活的变迁,所怀所思,也同样不出这一读书人的传统。40年,国家与民众,共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开放,发展,实验,探索,失落,彷徨,梦想,出发⋯⋯一个人一生可能经历的一切,我们的国家在这40年里差不多都经历过了,大概这也是任剑涛会以“血泪”二字回望往日的原因,然而正如另一位评委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在现场发言所说的,那又怎么样呢?未来,终归是可以期许,可以期待的。

40年40本书,除了一本《巨流河》出版于2010年,其他39本,都来自2008之前的30年,即便是那本《巨流河》,延续的也是前30年蔚为主流的历史反思和启蒙思潮。这一评选结果,或许不是偶然,它似乎暗示着,始于改革开放的又一次思想启蒙,其实尚未完成,它同时也在说,在思想启蒙尚未完成的背景之下,我们已经匆匆迈进了不再有高度共识的十年。一个兼具启蒙任务的多元化未来,已经通过刚刚逝去的十年,扑面而来。

是的,和任剑涛那一代知识人不同,甚至,和2500年来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也不一样,家国天下和思想启蒙,慢慢地,已经不再是惟一的精神主流。女性的自我觉察,儿童的重新发现,个体的内心构建,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心,人类与万物的平等关系,人造智慧的可能性⋯⋯和前30年相比,刚刚过去的10年,在所有这些领域,提供了丰富得多的思想资源,也为一个价值多元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可能,人们无法就这十年达成单独一本书,单一精神向度的共识,但足够多也足够差异化的个人,却可能构成一个更丰富,也更安全的社会。张维迎先生在好书揭晓现场说,每个个人对私人利益的正当追逐,保证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思想同样如此,每个人对独立思考的坚持,保证了公共思想领域的活力。“摸着石头过河”,过去的40年,始于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未来那条通往彼岸的路,也需要人们继续摸着石头走下去。路上的依傍,就是这40本,100本,以及更多好书,为我们留下的思想资源。

历史一再重复,人们一再忘记——这是高全喜先生的叹息。维特根斯坦的书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就有译介,那是英语之外最早的译本,而我们却需要在八十年代重新发现他——这是雷颐先生(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的感慨。卡夫卡写尽了人间的所有,以至于我们无法凝视,只好故意忽视他——这是止庵先生(作家、学者)的不平。40年,我们读到了无数好书,有些被记得,有些被遗忘,有些被湮没,有些被漠视。但更长的历史告诉我们,忘记的会重现,消失的会再来,人类的故事,终归不是《一九八四》。

是的,40年40本书,排名第一的是《一九八四》,一本从诞生之日起就被镌刻在思想史上的书。它是恐惧之书,它是反抗之书,它是警惕之书,它也是,记忆之书。只要记得,人们就终将跨越“一九八四”。

所以,40年40书,这是“大民大国”的选择,而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独独属于他自己的那一本。持续40年的思想启蒙如果尚未完成,也不妨碍每个人完成自己的那个部分。张维迎先生(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教授)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无知,而这,正是我们打开一本书,又一本书的,动力所在。

Already but not yet,一切尚未完成,但一切也早已开始。好书相伴,我们永远拥有可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