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知的原则到思想史的脉络-读《思想史的基本问题》
2019-07-01 09:27:30
  • 0
  • 0
  • 1

原创: Peter东  来源:混沌巡洋舰 

汪丁丁的新书《思想史的基本问题》,在汪的所有作品中,算一本读起来不算太难的书。全书围绕着该怎么理解一个学科展开,本文先顺着作者的思路,看看如何展开论证的,之后再说说从这本书引申出的思考。

不管是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工程技术,最终目地都是要学以致用。而要正确的使用需要因地制宜,顺应天时,而不能生搬硬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者指出任何学问的开端,都是这门学问的思想史。这对当代的教育方向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的应用举例,在高中的理化及奥数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引入科学史的内容,在考试的题目设置中,多出现一些技术发展时代的案例,让学生去解决那个时代实际需要的问题,而不是算类似鸡兔同笼这样纯粹生造出的题目。

作者接下来是采取了太史公的传统,将思想史看成是装满“心智地图”的大厦,我们需要做的是谦虚些,让自己进入历史中最聪明的人的鞋子里,试图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具体该怎么达成这个目标了,作者给出的方子是找到伟人面对的生存困境。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人的思想都是在特定时代为了求存而产生的,要想理解为何会有如此这般的理论,需要了解有那些因素在制约着古人整体的生存,又有哪些特殊的条件,制约了我们试图了解的思想家个性化的生存与发展。作者强调,困境远比安逸能激发人的生命力,而唯有生命力强的表达,才能突破陈腐的官僚的语言,创造强有力的表达,从而创建出有生命力的词汇,从而让自己在思想史中熠熠生辉。

上述的表达,读者也许会觉得不适用于工程,但我想说这其实是相通的。近来AI课程泛滥,但大多只是讲具体的应用。如果只是想找个工作,这样也行,但若想真正在这个领域取得进步。就需要去从思想史的角度去看,一篇一篇的研读该技术的里程碑式论文,看作者面临着时代的那些困境,看作者在写作时的时代背景,试图去理解大牛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创新,又是如何提出新的概念来(类似于前文提到的突破僵尸化的语言)。

书中对困境对思想产生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人生就是困境,是一连串的困境,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升华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神经网络中的“information bottleneck”的理论。人处在困境中,无法每一步都思前想后,无法保有高维的信息,从而不得出选择那些对自己最重要的认知,这就是信息瓶颈,而通过的压缩后的信息,在“光谱”会更靠近智慧。这像级了神经网络获取更抽象的特征,从而提升可泛化性。

说到可泛化性,这让我想起来书中的核心议题:为化解每一个人的生存困境,.在给定的情景之内的有限生命,为延续生命而对万事万物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感受,对重要性感受的沉思则为思想,如何集结一切已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呈现“整全”。既然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从自身出发求存的结果,那就不该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既然思想的传递是有损的通道,你去阅读古人的书,不可能完全明白古人的认知的全貌,而通用的解释要面临的是无限的变换,无穷的复杂性,那就必须有对应的复杂性和全面性才能应对。由此推出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应该具有可扩展性,但历史中却无数次的将某个人的思想当作包治百病的金科玉律。而学习思想史,正是要破除这类的迷信。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大一统式的解释的追求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无止境的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是生命力强的表现。之所以思想家能值得被铭记,正是由于他们试图探讨一个人的心智如何可以从个别的转化为整全的,他们每个人批判前人的宏大叙事,前赴后继的告诉人类可以找到应对任何特殊问题的通用解。对可泛化解法的追求,才是人类的进步之源,不同于其他生物,人类不会只满足于解决现在的问题,会试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

正是这份对整体视角的重视,使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我们目前无法解释为何大脑在看了几只猫之后,就会产生猫科动物这个抽象概念,无法解释为何人在体验了够足够多的具体情境和特定视角后,就会对世界之整全忽有所悟。类似的问题,对于人造的大脑也是一样的。人们创造的神经网络是一个黑箱子,尽管有诸多的尝试,但人们还是无法解释为何深度学习会具有如此惊人的泛化能力。也许工程领域的进展,能够助力对人类大脑的泛化能力的探索。

在《思想史的基本问题》最后一章中,作者探讨未来的思想会怎样受到技术的影响,强调了情感的对思考本身奠基性的作用,只有具有了情感基础,不同论点的人才能深入的论辩,才会说应当说而不是合适说的话。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我只能与已经抓住我手腕的人交谈。这提醒我们在这个越发知识碎片化,交流肤浅化的时代,需要找到一俩个有思想深度相近,又完全互信的朋友,从而促使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这里的思想,就是每个人基于个人对观察到的世界提取出的方便未来预测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类比,相同水平的俩个人的思想交流,就类似于对抗生成网络中相互“争辩”的两个DNN,通过对GAN训练过程的观察进行总结,也可以推出指导人际之间思想交流的法则。

将思想史分散成一个个聪明人的心智地图,再将这幅地图按照困境的程度标出“等高线”,考察个人如何攀登个人困境的险峰,如何再登顶后试图一览众山小的对认知进行整全,从而梳理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山,都需要一步步的去攀登,而对于日常中的具体感知,按照最小自由能的解释,可以看成是可控的幻觉。从最顶层开始,大脑构建的生成模型去预测未来发生什么,逐层的减少预测误差。该理论提醒我们在试图去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时,需要格外重视古人思想里的既有观念,这些当下人们不熟悉的观念,将决定古人和我们说看到的即使是相同的东西,但却会有相反的理解;还指出不同人的性格会决定个人的预期,同样是慢性的病痛,不同的预期会导致不同的解读,从而影响到一个人以怎样的基线去尝试体验整全的世界。

而在我看来,而聪明人之所以能突破生命的困境,创建出个性化的思想,是由于其在日常的认知中就在扩展自身的可进化性,这是我对《思想史的基本问题》这本书做出的引申。所谓可进化性,就是让自己未来的进化之路走得宽敞,让自己的新想法首先不那么有害,同时有更大的概率在未来有用。这好比与麻将玩家不断在手里积累有用的牌的组合,打掉那些没有的牌。以下是我想到的有助于提升可进化的方式。

具体来说,同样是受控的幻觉,同样无法达到真相,能够创建自己思想体系的人会让自己有足够多的素材,这些思维片段不会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被排斥,还有可能在未来提供有益的抽象特征。具有上述特征的思维片段,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之一,一是其是调控性的,即改变的是调控是否做出某种反应的条件,而不是具体做出什么反应;二是其是针对具体目的的探索,三是不同的思维有明确的边界,也就是不同的认知判断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四是弱连接,说的是新的思考试图去连接之前不相关的概念。

《思想史的基本问题》的收尾,我很是喜欢,汪丁丁写他写信宽慰一位老友,讲起自己生命中的重大转折,比如没有通过教职申请,正式退休,以及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书中写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五分钟之内找到生活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你只需要问自己这样五个问题,你是谁?你能做什么?为谁而做?他们是否需要你?他们是否因你所作而有所改变?这五个问题导向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必须生活,因为他需要帮助他人,而他人也需要他的帮助”,这或许才是思想史真正的原点,人们如何借着语言,跨越时空互相抚慰取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